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院的幼儿园,陪伴我从幼年到童年,从童年到少年。
我出生在和平里的劳动部大院,出生后不久,就感染了肺炎,在医院住了很久,听母亲和姐姐讲,都做好我活不下来的准备了,后来通过抽脊髓,才逐渐好转。从小我的身体就比较差,经常生病。不久,我们的家就搬进了大院,住在筒子楼的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正值七十年代初期,父母经常会下放到山东五七干校劳动,听姐姐讲,在我一岁的时候就被送进幼儿园进行部分全托了,就是周一到周六在幼儿园,周日由一个奶奶帮忙照顾我和姐姐,托儿费是一个月12元,基本占了父母工资的五分之一,幼儿园的存在,解决了大院职工很大的负担,能够让他们安心的工作。
幼年时的情景已经没有什么记忆了,总是听母亲讲,每次送我到幼儿园门口,准备离开时,我就开始大哭,撕心裂肺的哭,但也没有办法,必须要去上班,必须要狠心离开。幼儿园的记忆是从上中班开始的,那时候已经七十年代中期了,没有下干校劳动的任务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早上将我送到幼儿园门口,晚上来接我。幼儿园是管一日三餐的,托儿时间是从周一到周六,只有少部分孩子是全托,大部分都是像我一样早送晚接。当时幼儿园的孩子并不是完全按年龄分班,都是将年龄相仿的孩子集中在一起,有的比我大上一两岁,也有的比我小上一两岁,但基本上孩子们都是处在一个年龄段。一部分孩子是住在大院里的,还有一部分是住在酒仙桥,东风大楼等地,一早是随班车抵达幼儿园的。不久前翻到了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是七九年幼儿园大班毕业照,当时曾经一起玩闹的孩子们,竟然没有几个还能叫上名字,甚是伤感。
大院的幼儿园坐落在大院的西北角,西苑小街在幼儿园的北墙外,颐和园与大院幼儿园,有一堵两三米高的石头墙相隔,扒着墙头能看到是一片长满芦苇的水塘。幼儿园的南面就是露天剧场,东面是黑压压一片的煤堆,锅炉房。幼儿园的南门是我们经常进出的,门内还建有一个传达室,东面还有一个门,对开的铁栅栏门常年被一个大锁锁住。
记忆中的幼儿园,分前后两个院,从南门进入,就是前院,正对大门的是一排平房,平房前是一排海棠树,树下分布着转椅,滑梯,秋千等娱乐设施。前院宽敞而明亮,海棠树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忘记的记忆,即使变成少年,在海棠成熟的季节,还会以各种方式偷偷的潜入,悄悄的爬到树上偷摘海棠吃,海棠树下也是孩子们日常戏耍的地方,白天是幼儿园的婴幼儿,闭园后就成了小学生打闹游玩的场所。不少孩子都曾经被栖息在海棠树叶上的刺毛虫(也叫杨喇子)刺伤过,胳膊上针刺一般的疼,这时,母亲就会用医用胶布,粘在胳膊上使劲拽下来,用以尽快的将皮肤里的害虫粘下来。
平房的东西两边各有一条路通往后院,也可以从平房的中门进入后院,后院比前院大了许多,尽管宽敞但不明亮,有东西向分布着小操场,蘑菇池,滑梯,秋千,转椅等。还记得在小操场上六一儿童节的娱乐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模仿电台里的相声,模仿赶着马车送货的场景。有一年齐奥塞斯库访华,还从幼儿园抽选一批孩子迎宾,就是在小操场进行排练,只可惜后来只选调女孩子,我们这批男孩子遗憾落选。
从前院平房的中门进入后院,沿着红砖铺成的路向前,紧挨着路东就是蘑菇池,它四周被一人多高的灌木包围,只有从北侧可以进到里面。蘑菇池是由水泥砌成,呈圆形,四周有台阶可以进入内部,水池的中央是几个伞状的蘑菇,印象中是一个大蘑菇周围伴随着两个小蘑菇。据说蘑菇池曾经是小朋友游泳的地方,虽然不是很大,综合占地也就二三十平米,但也满足了曾经一代人嬉水的乐趣。我记忆的蘑菇池,只有在夏天雨季的时候才能够存少量的雨水。后院整体比较阴,蘑菇池又被建筑物遮挡,常年阳光少,蚊虫在夏天的时候特别的多,特别是在雨后,经常能看到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在那里扫水。道路的西边,在一排排杨树下有秋千,有转椅,对比前院,后院的娱乐设施就少了一些,秋千也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游乐设施之一,有时候大人们也会坐在秋千椅上自我娱乐一下。后院的紧北边也有一片平房,靠近小操场一侧是一片小锅炉房,中间是做饭的地方,西半边是幼儿园叔叔阿姨的休息场所。前院平房的北边,尤其是东半拉,常年几乎见不到阳光,雨季的时候地面总是处于潮湿状,地面零散的长着绿色的青苔,踩上去很滑,房檐下的红砖,也布满雨滴打下的小坑。冬季一场雪后,别的地方的雪已经变成水,而这里屋檐下的雪变成冰,直到春天天气暖和了才会慢慢融化。
(未完,稍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