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鲰(zōu)生:浅薄愚陋的小人。鲰,本意小鱼。
道芷阳间行:偏僻的小路内:间道。间行(从小路走)。
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忠心、粗中有细)
明知道上可能会有必杀的风险还是跟随护卫刘邦,是其忠;闯入项羽中军大帐,怒目而视,斗酒彘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是其勇;借由项羽赐酒将“谣言”挑明,并且瞬间占据道义制高点,是其智;刘邦假意上厕所,在去留之间犹豫不定的时候,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劝刘邦果断离去,是其断。
刘邦为何能死里逃生。(先得到讯息,项羽举棋不定,属下意见不一)
第一要归功于事先得知的目的。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小事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我不知道现在最先进的理论称之为什么,在古代,人们把这个叫做天命。不过这天命可不是纯粹的迷信,你得不得天命还是要看你自己的努力。比如在事件中,张良如果没有救过项梁,项梁就不会过来给张良报信;如果刘邦对张良不怎么样,或者刘邦残暴无道,导致张良怨恨甚至仇视他,张良就不会告知刘邦这一关乎生死的信息。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先机,如果刘邦按照原来的打算试图争取汉中王,那么他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第二就是项羽对于杀不杀刘邦态度并不明朗。一方面刘邦是个难缠的对手,铲除刘邦是个永绝后患的好办法;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实力要比刘邦强上不少,并不惧怕刘邦,再加上没有正当的理由杀人,如果这样做了会失去道义上的立足点,不能杀一人失天下人心,曹操不杀刘备也是为此。
第三就是项羽的部下对于是否杀刘邦也是意见不一:范增主张杀刘邦,项梁主张不杀。一个是军师“亚父”,一个是亲叔叔,说话都十分有分量,这使得原本就举棋不定的项羽更加难以决断。
范增与项羽有何嫌隙,为何为何到头来被挑拨利用(范增自大,项羽刚愎)
在日后,刘邦运用反间计使项羽猜忌范增,计谋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中就已经初见端倪。项羽出征以来屡战屡胜,如今更是消灭秦国成了天下最大的诸侯,已经滋长了骄慢之气,并非对范增言听计从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再加上项羽此人容易冲动,证据是他一听到消息未经确认便要出兵(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听完项梁一面之词又马上许诺不杀刘邦(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范增又妄自尊大,对项羽傲慢无礼,甚至称呼项羽为“竖子”,这种称呼和骂人没什么分别(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并且范增也有越权行为,在项羽没下决定之前擅自做主(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个冲动刚愎,一个自大无礼,二人的关系自然容易挑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