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豆腐店的生意好,手里的活便钱就多。在程畈街上,大多数人还住着土坯房时,梅晓家就率先盖上了砖房。在程畈街,像大牛这样家里有手艺的人家,娶媳妇从来是用不着犯愁的。很快,大牛结了婚,老婆是附近村子里的。婚后不久,梅晓的父亲在一次搬运黄豆时突发脑溢血,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断了气。
家里没了主心骨,豆腐店的生意很快开始走下坡路。终于在第二年停业。梅家从前从早到晚大敞着的朝街的北门,自此关闭了。外村隔久没来的主顾像往常那样沿着石板街道走过来,到跟前吃了个闭门羹,诧诧然道:“咦,老梅家的豆腐坊不做了?”
程畈街上的年轻人,要么守在家里帮着经营小生意,要么一窝蜂地拎上行李进城打工。梅晓的哥哥和嫂子为生计所迫,也去了南方。梅晓也想去瞧瞧外面的世界,可她不放心留妈一个人在家,连亲戚们也都说:“你怎么走得了,把妈一个人留在屋里,有个三病两痛的指望谁?”
二.
以前田地里的活都是父母干得多,到了农忙抢收的季节,也还有哥哥。梅晓年龄小,又是女孩子,总是被留在家里做饭洗洗衣,守守豆腐店,不让她去地里风吹日晒的。父亲去世后,梅晓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除了犁田耙地是家里花钱请的帮工,插秧,割麦,播种,她都陪着妈从头到尾样样干下来。诚然,姑娘家最好的归宿不是留在家里,而是要出阁找个好婆家的。这样过了三四年,就陆陆续续地有亲戚张罗着给梅晓说婆家。妈说:“晓啊,你就在妈脚跟边找一个知根知底的吧!省得像街东头青青那样,嫁了个大老远的外地人,来也来不了,去也去不得。”
青青和梅晓同年,小学到初中都在一个学校一个班。初中毕业后,梅晓帮家里卖豆腐,青青去广州打工,去年年底结了婚,男人是贵州人。街上女人们私下里议论:嫁得那么远,来回四五千里路,回趟娘家路上得花几天,一辈子不晓得能回来几趟哩。
明成是梅晓相的第三个对象。他的家在距程畈街五六里远的一个村子里。媒人说,明成的父母都才四十出头,家里的砖房前前后后一大片,加起来一二十间,是两口子给两个儿子结婚准备的。老两口子最勤奋能干,村子里数他家种的田地多,而且人缘好,活了半辈子,在村子里没和谁争过吵过红过脸。家里就弟兄两个,老二在读高中。明成人能吃苦,还会充绒做鸭绒制品,经常往武汉郑州跑。家里新买了一辆面包车哩。在程畈街这一带,这样的人家这样的家境,的确算是不错的了。
相亲地点约定在十二三里外的镇上一家老照相馆前。正值深秋,梅晓由婶婶陪着赴约,见了由姑姑陪着的明成中等个头,不胖不瘦,格子毛衫外罩一件灰色夹克。听媒人说明成常去武汉郑州充绒,梅晓就心想经常在外头东奔西跑的人,必定是油嘴滑舌的,和前两个她相过的人一样。话说回来,程畈街上那些在城里打工回来的小伙子,哪个不是能说会道呢?见了面才知明成不仅话少,说话时竟是害羞的,眼睛在梅晓脸上停留片刻,便迅速移开,再不敢瞧她的脸,只虚虚地望着远方。让梅晓反倒陡然生出一份好感来。
镇上的街道比程畈街更长更宽,人和车辆自然也更多,耳边充斥着嘈杂的噪音。明成通共没说上几句话,梅晓说得更少,几乎都是双方陪同的长辈在说。婶婶说梅晓手脚勤快,插秧割麦样样干得了,不像时下的村里的不少年轻人,干活扎不下身子,轻活不愿干,重活干不了。说梅晓人又纯良,一直就待在程畈,从没东奔西跑地在外头打过工。受梅晓的母亲之托,婶婶打听了明成的生辰八字:属牛,子时,比梅晓大四岁。二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