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喜莲
1.
粥也做。小米粥,八宝粥,大米南瓜粥。面也做,家常手工面,热干面,炒面,凉面。粥是提前熬好了的,盛在大铁桶里,任热气袅袅升腾,把熟悉的米香散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律两块钱一份;面是现点现做,一律六块一份。一个卤鸡蛋一块钱。
喜莲的“米加面”小吃店,位于市中医院的斜对面,经营午餐和晚餐。店面只有九平米,那种可以供两人同时坐着吃饭的长条桌,只能放得下三张。操作间在里间,与外面隔着一道小门。除了灶台灶具,仅容得下一个人。
店面小,也自有小的好处,比如,租金低,开销小,用不着雇那么多人,服务员只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叫小棠。用不着请厨师,喜莲自己就是主厨。把头发用发网利落地兜在脑后,头上戴一顶洁白的厨师帽,身上罩一件开着碎花的棉布围裙,三十三岁的喜莲在氤氲着热气的狭小天地里,用一双灵巧的手,让米面蔬菜同油盐酱醋等佐料按适当的比例相聚、融合,变成一碗碗、一盘盘散发着不同味道的美食。
每天一来店里,她就径直钻进操作间。淘米,熬粥。往烫热干面的大锅里添水、开火、煮沸,把一撂洁净的不锈钢盆在灶台上挨个儿摆开来。一阵叮叮砰砰,将洗好的葱蒜切成末,酱萝卜切成丁,一一盛在盆里,把酱油、卤水、香油芝麻酱辣椒等佐料倒盆里备用。她还兼着采购,隔天,她就要起个大早,骑上电动自行车去农贸市场买菜。附近的农贸市场自然是不去的,里面的菜价格贵。为了节省成本,她都是多跑十几里路,去郊区的农贸批发市场。路程有些远,但对于米加面这样的小餐馆,本来就是薄利经营,能省一分是一分。
三年了,无论是水煮手工面,拌热干面,还是做炒面,喜莲样样都越来越麻利,对油盐酱醋及火候的把握也越来越精准。因为店面小,不起眼,喜莲自知没法同那些已具规模的大餐馆比,从一开始就想方设法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小店的角角落落,都收拾得利利落落,哪怕一只碗一只杯子一双筷子,都是干干净净的。墙角的冰柜里,除了备有啤酒、汽水、酸奶及果汁等解渴小饮供客人选购,还有一个灌满绿豆水的电热水箱,旁边码着一撂备用的小瓷碗,免费为客人提供绿豆水。桌子上,永远备着两样散发着酱香的开胃小咸菜,有时是腌豇豆加腌雪里蕻,有时是腌黄瓜条和腌萝卜干。装在白色的小碟子里,供顾客随意选用。
一碗热干面,放了芝麻酱、小磨香油、香葱丁、榨菜等佐料,还要拌上胡萝卜丁和青豌豆,让红与绿搭配出的鲜亮色泽充分勾起客人的食欲。一碗家常水煮手工面,浇了鸡汤,放了青菜、虾皮、黄豆酱,还嫌不够,还要撒上白芝麻,滴上小磨香油。小棠为此提醒她:“莲姐,整条街的面馆,就数咱放的样儿最多。”喜莲抿嘴一笑,眼角的鱼尾纹水波一样荡漾开来:“来吃饭的人多了,咱还是赚了。”
因了喜莲在经营上的用心,来米加面吃饭的,很多都是回头客。到了饭点,喜莲和小棠常常都忙不过来。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对面医院住院患者的陪护家属。
医院是一个悲欢离合的聚集地,陪护家属的悲喜,完全取决于患者的病情。有的一看就是从外地来,三两个人都面色焦虑,手里还提着从医院取的CT片子,边吃边商量着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是找个住宿的地方作进一步的检查,还是回去;有的一进来就心事重重,点完餐再一言不发,坐在凳子上发呆。闷着头吃完,又用饭盒带一份面条或粥回去。三年下来,喜莲早就炼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几乎每一个来米加面就餐的客人,她都能通过察言观色,大致判断出对方是不是从对面的医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