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那么在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官府的话不信,见到皇帝怎么就愿意表露心声,认为皇帝可以帮助实现呢?皇帝又哪来的权威?
皇帝的权威来自于过往上千年的思想传承,来自于生活中关于皇帝这个权威信息的重复传递,所以在很多百姓心中信服皇帝,但是不信服某些官员,因为百姓们认为是官员们蒙蔽了皇帝,或者是皇帝太忙管不过来。
总之老百姓会为皇帝找各种借口以显皇帝的圣明,而对于诸多官员就没有那么善解人意了,只会认定官员不作为、贪赃枉法等等。
这样的现实情况,皇帝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也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只要不直接做威胁江山社稷的事情就万事大吉。
但是皇帝还是会希望百姓安稳的种田种地,不要搞什么农民起义,因此在明朝对于退休的官员,都是安排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发挥作用。
在自己家乡担任乡绅这个角色,帮助朝廷做好与百姓的思想和沟通工作,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乡绅这个角色在明朝越来越多。
而这些所谓的乡绅并不是什么单纯的普通地主,像黄世仁那样的土财主都不能算是乡绅,只能算是一个土老帽,真正的乡绅是分为三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乡绅。
首先第一位是官绅。
在明朝初期,朝廷明文规定,在朝廷中枢的退休的官员和非原籍退休的官员都必须回到原籍养老。
这样的规定,让退休后的官员拖家带口回到老家,但是这些人回到老家之后,并不是说只是让他们回老家养老这么简单,还嘱咐他们回到原籍要帮助当地的父母官做好管理百姓的工作。
其实就是做乡绅,特别是在古代中国乡里的百姓们最信服“乡约”,这个乡约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带着大家一起做的约束自己的明文规定。
例如遇到伤风败俗、违背人伦道德的事情,一般不是报官,而是由乡绅按照相约来决定当事人接受怎样的惩罚。因此这样的官绅回到家乡,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明朝的统治者非常清楚这一点。
第二种则是学绅。
士农工商,“士”排第一,是古代华夏除了皇帝、皇室宗族、皇亲国戚、功臣勋略之外,地位最高的群体。
所谓“士”其实就是官,明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沿用是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所以人们都想着通过科举考试鲤鱼跃龙门、一飞冲天。
虽然有这样的机会,但是不代表所有人都能通过此次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世间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总会有人名落孙山。
而因为科举考试落榜者,再回到乡里,一样可以拥有很高的威望,正所谓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读书人的认可有多高!
如此一来,每一次科举考试之后,会在明朝的各地乡里多一些学绅,他们在乡里所扮演的角色与官绅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