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因此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实际上已没有每年举行。
……
……
……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代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
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
……
……
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
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北宋取消了吏部铨试。
但是从宋太祖开始殿试举人,给士子们在省试上增加了一道难关。
不少人省试通过了,殿试却遭黜落。
……
……
……
于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正式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此后举人通过省试后,就算稳拿进士,殿试只排列名次。
北宋大大扩充了科举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万名,平均每年达四百五十余人。
……
……
……
宋仁宗时对进士名额作了限值,规定每科不超过四百人。
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达一百三十多人。
……
……
……
代科举是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的确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的。
这还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花费,小户人家岂敢问津如此科举?
北宋科举名额的扩大几乎把全社会的读书人都吸引了进去,科场竞争激烈,士人头白身衰,出入科场,死而后已。
……
……
……
而在唐代,科举还不是士人的唯一出路,还不足以吸引整个知识阶层。
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但考试内容的不合理却因此更加突出,诗赋、经义并不是选拔人才的科学尺度。
……
……
……
唐代“通榜”办法允许考官有较大的自主权,只要考官正值,就能选出那些虽不长于文词却德才兼具的士人,唐代政绩卓著的卿相大臣比宋代多。
……
……
……
而宋代科举一决于考卷,便使不长于文学的才能之士难于出头,而单有文采却不懂治国理民的人可能选在高第。
第六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