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科举放榜后为学子们举行的庆祝的宴会,在唐代、五代、宋初称为闻喜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改为在琼林苑举办,因此这场宴会又被称为是“琼林宴”。
……
……
……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
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
……
……
……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万名,平均每年达四百五十余人。
唐朝总共取进士总数才六千多人。
宋仁宗对进士名额做了限制,规定每科不超过四百人。
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达一百三十多人。
宋朝平均每年取进士数是唐朝每年取进士数的十几倍。
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宋初承袭其制。
……
……
……
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
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方才称“状元”。
“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
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事实上仍由各考官阅定等。
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览”。
皇帝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后,新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
……
……
……
弥封、誊录,时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
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
糊名之法最早出现在唐代,唐初在吏部诠试授官时,所试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
……
……
……
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知贡赵上交首次在进士考试中采用糊名弥封的办法取士。
考生姓名弥封后,考官仍能认识其笔记。
……
……
……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设置誊录院,殿试卷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试官审阅,此后省试、发解试也次第推行誊录制度。
……
……
……
此外,北宋还进一步加强了科场纪律,实行严格的搜身法规,考察内兵卫罗列,巡行监视。
北宋时举子入场挟带作弊之风颇盛,举子“重裘而进,便于怀挟”,“挟书为奸”者颇多。
北宋力求堵塞各种权门舞弊之徒,自然要严肃考场纪律。
这些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
北宋科举最初仍每年举行,但随着实行弥封、誊录,增加殿试等,使每一次考试的组织准备、人员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举行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