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GWT还具体说明了“幕后”的语境系统(contextualsystems),这些语境系统会在没有成为意识的情况下塑造意识内容,比如视觉系统的背侧皮质流。这种架构方法导致了特定的神经假说。不同管道中的感觉事件如果其内容不相容,可能会相互竞争意识。例如,如果电影的音频和视频轨道不同步大约超过100毫秒,则这两个轨道将竞争而不是融合。100毫秒的时域与已知的意识大脑生理学密切相关,像是α-θ-γ域的脑波律动(brainrhythms),还有200-300毫秒域的事件相关电位,都与100毫秒时域密切对应。
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对无意识启动的研究,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用于无意识启动的方法都是有缺陷的。巴尔斯认为,全球工作空间“与有意识体验密切相关,尽管并不完全相同。有意识的事件可能涉及更必要的条件,例如与“自我”系统和大脑中的执行解释器互动,如同葛詹尼加(MichaelS.Gazzaniga)在内的一些作者所建议的那样。
……
迪昂–尚热模型
斯坦尼斯·迪昂(StanislasDehaene)使用“神经元雪崩”进一步扩展了全局工作空间,演示了感觉资讯如何被挑选出来,在整体的大脑皮层中广播。有许多脑区,前额叶皮层、前颞叶、下顶叶和楔前体都能接收从各种远处脑区投射而来的多项资讯,也能将资讯投射至那些脑区,使这些地方的神经元能够整合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讯。因此,多个感觉模块可以产生收敛,给出一致的解释。这种全局性解释会被广播回全局工作空间,在一瞬间既是分化的又是整合的,为单一意识状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但实践拓扑理论表明,全局工作空间主要是通过神经细胞的快速适应机制在大脑中实现的。根据该理论,连接性并不重要。相反,关键是神经元可以快速适应它们运作的感觉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全局工作空间,该理论假设这些快速适应机制具有学习何时以及如何适应的能力。
……
批评该理论的声音
苏珊·布拉克摩尔(SusanBlackmore)在几篇论文中对意识流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她说:“当我说意识是一种幻觉时,我并不是说意识不存在。我的意思是,意识并不是它看起来的样子。如果它看起来像是丰富而详细的连续经验流,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一个有意识的人身上,这才是幻觉。”布拉克摩尔还引述了威廉·詹姆斯的话:“在这些情况下进行内省分析的尝试,实际上就像想靠抓住旋转的陀螺来了解它的运动情形,或者试着以够快的速度调大煤气来看清楚黑暗长什么样子。”
巴尔斯对这些观点表示赞同。实际上,“意识流”的连续性可能是虚幻的,就像电影的连续性是错觉一样。然而,在两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工作中,相互矛盾的意识事件的连续性,已获得了客观研究充分支持。一个简单的例证就是,对一个模棱两可的图形或单词,尝试同时意识到这图形或单词的两种解释。当时间被精确控制时,就像同一部电影的音频和视频轨道一样,对于在相同的100毫秒间隔内呈现的潜在意识事件,连续性似乎是受到强制的。
道尔顿(JWDalton)批评了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认为它充其量只能说明意识的认知功能,甚至无法解决意识是什么,任何心理过程如何可以是有意识的,以及其他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即所谓的“意识难题”。然而,伊利泽(A.C.Elitzur)指出:“虽然该假设并未解决‘难题’,即意识的本质,但它为任何试图这样做的理论作出约束,并为意识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