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啃文书库 / 未分类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山海关、闯关东和东北人(1/2)

山海关、闯关东和东北人(1/2)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有句话说: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东北人。
  一直以来,各地对东北人这个群体褒贬不一,他们敢闯敢拼、勇猛实干,时而让人钦佩和忌惮,时而又会受到排挤和轻视。
  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们敢去,别人不敢做的事他们敢做,别人吃不了的苦,他们愿意尝尝。东北人,是一群有着特定“地域属性”的人。
  但其实,在“闯关东”之前,这世上是没有“东北人”的。
  说起“关东”,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
  在HEB省QHD市,有一个小小的城叫做山海关。它的历史厚重,却格外低调,这里的人民收入平平,生活节奏缓慢,但幸福指数颇高。
  当我真正深入老城之中才发现,山海关不是一个“关”,而是一座城。城内有明清古民居,城外有大海,城池本身的地理位置更是举足轻重——
  如今占地面积300亩的这个5A级景区,原是一个扼华北和东北之“咽喉”的地方。在古代,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交通、经济、政治、文化往来,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卡。出了山海关就是关外,进了山海关才是关内。
  闯关东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7-19世纪,关内的中原地区天灾连年、病疫泛滥,于是历经300余年、涉及3000多万人口的一次人类历史上声势最为浩壮的“大迁徙”,从这里拉开帷幕。
  说实话,在我游览山海关景区之前,并不是十分了解“闯关东”的意思,我一直以为,那仅仅是一群山东人“搬家”去东北的遥远故事……
  事实上,闯关东的过程,虽不是战争,却比战争更加艰苦。
  那时没有“东北”这一说,在关内人的概念里,无论关东还是各关外,都是荒蛮之地。“富走南,穷进京,逼死梁山下关东”,那时的关外地广人稀、困苦交加,没有文明可言,住着一群头脑不开化的“强人”。
  可想而知,东北人的这群“先祖”们一路上都经历了何种磨难。
  一出山海关,满眼荒芜,人们在山林与河谷中长途跋涉,寻找可以栖息的家园。他们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历经几代人,才唤醒这一片昏昏沉睡的肥沃土地。在中原文化与黑土之上的原住民习俗交织、碰撞、改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东北人文和传统——
  最早一批闯关东的人,仅仅推着一辆独轮车就一路到了东北,这种车我在建筑工地上“体验生活”的时候试着推过,别说走两步,就连方向都很难把握平稳。别说推上数百里,十来米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关东有一种鞋叫做“靰鞡鞋”。试穿了一下发现,它简直就是如今流行的胖豆豆鞋的前身。
  靰鞡鞋由牛皮制作,鞋口穿了一圈细带,热了可以趿拉着,冷了可以塞上靰鞡草保暖,时尚新潮又实用。据说这是乾隆皇帝“钦点”的鞋子,一时风靡整个东北,人手……不是,人脚一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靰鞡鞋都是关东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可见皇帝的眼光还是蛮不错的;
  东北话的感染力极强。一间大学宿舍只要有一个东北人,就可以带动其他舍友携“正宗东北味儿”越江南下,如“掰扯”、“咧咧”、“嘎达”早已不仅限于讲东北方言的人在用……而有的方言如“撞克”、“埃航”就像外国话一样,不仅我这北方人看不懂,东北人本身也已不再使用;
  山海关有一种食物叫做荤锅。它有点类似于东北乱炖,但是不够“乱”。虽然它严格来讲算是馆内的一道小吃,但我个人觉得它可能是“东北乱炖”的起源。人们把丸子、五花肉,酸菜、豆腐等所有的食材都煮在一个锅里,围着炉子吃得热热腾腾,并流传至今。
热门推荐
足球:开局复制巅峰梅西属性 禁区之狐 从球迷到超级球星 余下的,只有噪音 篮球永不眠 篮坛:从神经刀开始 开局满级爆射,梅西求我入阿根廷 教练,我还不想退役啊 签约AC米兰后,我开摆了 转行后,我成了篮坛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