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啃文书库 / 未分类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南浔古镇:刘镛的故事 四(1/1)

南浔古镇:刘镛的故事 四(1/1)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长三角自驾游,路过浙江湖州的南浔古镇,听到镇上大富之家(们)的传奇故事,颇为所动,那么本文继续与大家分享其中一段:南浔巨富刘镛的发家故事。
  1851年,刘镛26岁,是一个经营南浔特产辑里湖丝的小商人。
  此时的刘镛已经凭借自己数年丝绸行业的经验以及勤劳诚信的秉性在南浔的丝市上立住了脚跟。他有一间刘恒顺丝行,但是摊子并不算太大。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话说当时中国最会做生意的大致有这么三波人:一是以京城为核心辐射至中原的财富圈子,包括“官商”、晋商群体,二是长江流域的浙商、徽商群体,三就是南边儿头的粤商。其中,后者是一股子不容小觑的势力:
  在中国近代的商业贸易史上,粤商的企业创造了无数的辉煌,触角延伸到全国各地。尤其鸦片战争之后,广州遍开洋行,广东人守着口岸吃的都是送到嘴边的饭。他们的脑子也灵,什么地方有好货就上什么地方去“批发”——自然也不会饶过南浔。
  如果说浙江人做生意透着精明,那么广东人可就是颇有那么一股子“投机”的本事了。
  上海开埠之后,西方列国对中国丝绸的需求量暴增,广东人瞅准了这件事儿,夸嚓就把丝行开到了湖州。
  咱之前不是说了么,(清末的)广东人很擅长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巨额利润,所以财大气粗的广东人一到湖州就大施拳脚:在南浔批量收购湖丝,然后通过水路运到上海去卖。所以最初,刘镛(们)的丝行很多时候都是与广东人在交易,赚钱有限,但温饱有余。
  如今回顾历史,假如事态就如此顺利地发展下去,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江南巨富刘氏家族了。可就在这时,南浔镇上的广东人做了件不咋厚道的事:为了谋求更多的利润,他们把收购湖丝的价格压下去了五分之一。这对于刘镛这些小本经营的批发商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刘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痛下决心,发誓去上海滩拼出一条生路的。
  一到上海,繁华大都市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刘镛的眼界:
  他这时才知道,原来广东人这两年从自己和同乡手中低价收购的湖丝,就是如此简单地靠着几条大船沿着水路运到上海,一倒手,居然三倍五倍十倍的利润就进账了!
  随即,刘镛自己也整了一条小船,跟媳妇俩人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跑业务”生涯。
  从入沪到联络好接收人,刘镛只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在上海,他结识了一位唐姓友人,此人在洋行做买办,从事双边贸易工作,专和洋人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算是刘镛初到上海滩遇到的一位贵人。不过——
  事实上,与其说这位朋友是贵人,倒不如说刘镛自己是自己的贵人——他多年来一直遵循的诚信本分的生意原则在十里洋场开始发挥作用了:
  当时,洋行买办这样的职位非寻常人得做:一方面受政府控制,另一方面需要有四通八达的人脉和关系网。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颇高,收入也颇丰。他们常年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贸易,可以说是两头红。他们见多识广、阅人无数……
  深谙世故的洋行买办们并不那么容易打交道,想要跟这样的人共事绝非易事。但老子他老人家在好几千年前就曰了:大器免成,大音希声。能成大事者不钻小空子,有大气魄者起根儿上就是透亮的人。所以刘镛这大繁至简、没有“歪心眼儿”的这股子真诚很合买办的口味。两人迅速熟络,并成为好友。在这位朋友的引领下,刘镛算是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出口贸易。只是没想到,会如此成功。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刘镛发了。这一年,他28岁。
  刘镛不仅成为了南浔敢闯大上海第一人,还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全镇的湖丝业务。次年,南浔的大小丝行纷纷加入到了跑船的队伍中,此后数年,从沪出口的湖丝超过半数都是南浔所售,上海的丝行有70%以上都是南浔人所开……
  
热门推荐
足球:开局复制巅峰梅西属性 禁区之狐 从球迷到超级球星 余下的,只有噪音 篮球永不眠 篮坛:从神经刀开始 开局满级爆射,梅西求我入阿根廷 教练,我还不想退役啊 签约AC米兰后,我开摆了 转行后,我成了篮坛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