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鲁迅先生说,猛兽才会独行,只有牛羊才会成群。因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少了一份对自我的审视和批判,我们活进了世俗里,从来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或许只有突然某一刻心中的苦闷到达某种界限时,才会发觉自己应该出去走走了。
小时候因为抑郁的积压,还有可能会流泪。如今成年了似乎再也没有了给自己流泪的理由,因为脆弱的心理防线一旦倒塌,就将会是一个以泪洗面的夜晚。
我的朋友有时候也会问我,你晚上会不会抑郁?我说我有时候也会,但慢慢发现,抑郁其实是闲出来的,这种想法或许有理解偏差吧!但至少我觉得他很管用。有的书上也会说,在一个人在迷茫的时候,应该多看看书,以史明志,我也试过,但是感觉有点看不进去。
当时高中的时候,我很喜欢泡在我们学校旁边的一个图书馆里,那时的我什么书都看,因为那时我深刻的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初中的时候抖音火了几本书叫做《人性的弱点》《方与圆人生智慧课》《狼道》等等,推荐这几本书的标题是受益一生,当时我对读书并没有多大的爱好,也是有点不信邪,过年的时候手里多了一点压岁钱不知道怎么去花,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方面是我初中时喜欢的女孩在我家院子的门口住着,然后假装我妈不让我买快递为由让她帮我签收一下,一方面这样可以找借口跟她说话,一方面可以炫耀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当时的我还是比较精明的,最后呢也没说几句话就结束了,她很高冷,那段时间我跟个小混混似得,这也可能是她不喜欢我的原因。
到最后呢书买了总得看吧,所以当时无聊就看了一本《墨菲定理》并没有太大感触,当时一直是耐着性子看完的,所以看完之后呢我又看了戴尔卡内基《人性的弱点》当时给我的感觉可以说是醍醐灌顶,这也是为我的读书奠定了很大的基础,读完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以前我的人生处在一个狭小的巷子里,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走出了巷子沐浴了阳光,看见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一刻我爱上了读书,真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因为读书我喜欢上了看文艺片,一种柔与美的感受,我喜欢一个小故事让我沉思,让我总结,然后抬头抚风,听雨,喜欢大自然的宁静,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一个精神贵族,我喜欢的东西那么单纯,圣洁。
有时候我躺在柳树底下,看着柳枝在风中微微晃动的时候,我也会哭出来,因为自己,也因为自然。就像现在的写作,我可以用以前来洗涤自己的心灵,人与自然可以特别幸福。以前的写作我会因为景色去登高,然后站在山头想用我零点五的圆珠笔和一张白纸记录下这美好的景色,但当时的文笔令人汗颜。如今文笔没提高多少,自信倒是提高了不少,忘诸君海涵。
高中的时候有时候会抱怨,看了很多书之后让自己变得更多愁善感了,想事情更复杂,如果简简单单的活着就不会这么伤心了,就像现在所说的精神内耗一样,现在看来只是眼界上去了格局没跟上,不是说有格局看到的是天高海阔,没格局看到的是鸡毛蒜皮嘛,当时的状态就是这样,如今不会像以前一样多愁善感了,更多的是通透与豁达,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读书并不会减少烦恼,而是增强了自己应对烦恼的心态,解决烦恼的方法,樊登在讲《论语》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原来孔夫子在几百年前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再深入解读总有志同道合的激动让人泪流满面,樊登在拜孔夫子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激动。
我很喜欢去模仿大作家的写作方法,比如莫言和路遥还有余华,他们把笔下的波澜壮阔描述的云淡风轻,当看完他们的书后再去回味慢慢的心里才会掀起惊涛骇浪。
莫言的我只看过一本《晚熟的人》这是我在地摊上淘来的,我喜欢他的那份平淡。我影响最深刻的是路遥写的《人生》看完这本书让我回味良久,这本书是我高中看的,当时我对这本书最大的疑惑就是,明明每个人的决定是对的,但这就造就了苦果,如果按佛家禅礼我的确能找到因,但按照人这个主体去推的话,那么这个结果就是必然的,喜欢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看。
以前我逛街的时候老喜欢拿一本书,我妈很不理解,我总是激动地跟我妈讲读书的好处,但现在自己似乎成了高中时期给我代课的语文老师所说的思维懒惰者,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每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强迫自己看几页的书,只是频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但我觉得未来还是要不断地强迫自己看下去,即使生活不如意,我自己也要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去抚风,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