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村里有个大孩子用布缝了个布袋跨在肩膀上,走在一旁嬉闹不停,他是“孩子王”。他中分发型,头很大,头发又黑又厚,脸像熟透的苹果,透着黑红。他每天兴高采烈,带大家玩,带大家放学,带大家上学。但他永远在二年级,不再升学。
上数学课时,老师说:“三加五”,班上一片算盘声,“六减一”,大家又快速地拨算盘珠子。不知怎的,小女孩十分害怕这种紧张的氛围,一直学不会拨算盘,课堂上要慢人一拍。当自己这个算盘的清脆的响声比主旋律落后一拍,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这时很恐慌。母亲傍晚时在家里教她打算盘,可是她没有耐心,两个鼻孔冒气,气愤时骂她比猪还笨。小孩领悟不了她在说什么,手指跟不上大脑,听到母亲骂她,就哭起来。
在姚老师家不分上课下课的时间。不讲课的时候是自由的,只是不能离开座位。因为桌子板凳是拼起来的,大家亲密无间。下午写完作业后,通常画画。水彩笔、铅笔、小刀、橡皮,这些东西放在桌上,不分你我。老师不讲课时也允许吃东西,可以自由说话。一边画画,一边交谈。近中午时,老师去厨房炒菜做饭了,不久便闻到饭菜的香味。姚老师不在时,因为前后排很近,从最后一排可以一排一排踩桌子跨到第一排去,然后偷看老师批改的作业和试卷。孩子们有零食在口袋里时,传来传去,拿到的孩子给旁边分一点,旁边的孩子再给旁边再分一点,大家就像一个家里出来的孩子。毕竟,都很熟悉。如果是一个村里的,一年四季,大家常在一起。菜地、院子、田间、山林、池塘、小路边,一起玩,连吃饭也能捧着碗凑到一处(大概只有睡觉会暂时分别)。每天进小伙伴的家就像进自己家那么熟,大人们也无所谓。他们是一起长大的,爷爷那辈也是一起长大的。这是一种族群集体生活的关系。
下午的时候,画画最有趣。画一颗树,图上绿色。树干,涂棕色,不能涂出界。旁边是草地,涂一片青色。空中有鸟儿,鹅黄色。每当涂完一只鸟,就想起唐诗,意境都是那么简单绚丽。水彩笔很容易就用完了。由于每个人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同学们相互凑颜色。小声喊着,然后彩色笔传来传去。比如我拿到你的用了,我的又递给他。你也没有的颜色我去找其它人要。除讲课时间外,自由玩耍、交流,很难陷入孤独。有时下午要背书、写作业,就不能玩了。姚老师管得严,一篇文章先背诵,还要默写,不能错三个字。有时候背不出,就留堂。天黑了,家长主动来求情,争取到一个晚上的时间,救回孩子。有一个孩子,比他们大三岁,母亲依旧十分溺爱他,平时宝宝长、宝宝短地呼喊他,每天放学,他拿出家庭作业,他妈妈总说:“你去玩吧,我来写。”有一天,被邻居的小孩报告给姚老师,姚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这件事,从一个村传到另一个村,成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