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三章第十三节
每年清明节,村民会用糯米粉制作食物,这种食物是蒸熟的,本地叫:“鼓”。一般大家都会找村底奶奶帮忙,她帮完这家帮那家,像所有人家的长辈。
这种食物在本地如此受欢迎,以至于成了上坟的祭品之一。村妇们用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揉成棒状,切成小段,擀平,然后在每个面团里包上馅。腌白菜或腌雪里红切碎,加新鲜的冬笋丁,放入盐、辣椒粉拌好,这是腌菜馅。还有红豆馅的。把红豆泡两三小时,加入白砂糖蒸熟至粉状,盛出冷却。然后包在面皮里,这种鼓是甜的。为了区分,咸的鼓是棱形的,甜的鼓是圆饼形的。
姑姑来娘家过节,加上妈妈,要做这种食品时两个人还是不够。何况姑姑时不时找机会出去晃悠,不够勤快。村头的奶奶看着这情形就上来帮忙了。鼓包好时,在底部拍一些面粉,晾在一种用竹片编的平时晒黄豆的圆盘里。这种圆盘直径有两米。彼此间隔开,以免粘连。然后母亲在灶里加柴生火,在最大号的三号锅里加水,放上蒸笼,大约要蒸三十分钟。蒸熟后是滚热的,已到下午两三点了,大家每人拿筷子夹三四个放在碗里,吃完就饱了。剩下的装在大篮子里悬挂着。大家吃好后,母亲连忙把用具、锅碗洗好。她从悬着的木钩上摘下小竹篮,然后在竹篮底铺一层毛巾,上面放十五六个鼓,拎到小洋娃娃家去。上面大嫂很开心,对小洋娃娃说:“zu(四声)zu(轻声)di(一声,的)ma(四声)ma(轻声,与前一个音合成为妈妈二字)na(二声,拿)gu(三声,鼓)gi(三声,给)ni(三声,你)qie(一声,吃)le(一声,e发英文元音|e|)!”(“zuzu的妈妈拿鼓给你吃嘞!”)小洋娃娃开心极了。接着两个女人说说家常,大嫂又回赠一些菜给她提回来。
清明节那几天,下午五六点,家里晚饭的菜烧好了。父亲拿几个鼓装入饭碗,放进篮子里。另一个篮子里装着下午用银箔纸折叠的银子,还有买来的几沓黄纸、几沓阴钞。哥哥又装入爷爷准备的几串鞭炮,几束香,都没拆开,是崭新的。预备全部带到坟上去。烧纸钱,点鞭炮,已经成了不变的流程。响声震动四方,青烟弥漫在地间、山头。火堆很旺的时候,父亲点燃一把香,每人拿几支跪拜叩首,插在碑前。他把菜碗摆在碑前,让奶奶尝尝。父亲和她交谈几句,问候她过得好不好,有什么需要托梦讲,家里孩子学习怎么样,家人身体怎么样。父亲拨弄火堆,让纸钱好好地烧完,然后带着两个孩子起身离开了。
奶奶的坟拜好后,还有其他坟。比如更早的祖先,有些是公共的祖先。别人的直系祖先也许是本家的旁系祖先,大家都要祭祀,这些坟在四方的各个山头,从早上开始便一一过去。于是父亲带着他们走出村子过马路,穿行在下面田垄里,不一会儿,到了小羊子家。从他家左边的羊肠小道再上去,在路边上竹林的斜坡驻足。斜坡上有两个坟,看到坟前挂有冥纸,说明他家已先一步来过了。清明节多雨,刚到坟头就下起雨来,草坡是湿的,头上的松针不断滴下雨珠。小女孩打着雨伞,父亲点火烧钱。打火机怎么也打不出火,父亲问哥哥要,哥哥口袋里总是揣着一个。这次他忘了,于是去小羊子家借一个。不管情况如何,祭祀要好好地完成。打火机借来了。父亲点燃一长串鞭炮。顿时爆发尖锐炸裂的响声。空气里弥漫着青烟和火药味,它们往天空、小道、田垄扩散,像一阵青色的雾。闪亮的银元、面值几亿的冥钞、手工捏的银子都很容易点燃。买来的成沓的黄纸散装放置在篮子里,进了水。父亲拿起来点时,烧着烧着就熄灭了。它们软软的粘粘的,已经泛潮了。上面有一角,水晕在快速扩散。父亲选一部分干燥的把火堆先烧起来,一边烧一边烘烤黄纸。随后插了一把香火,兄妹俩都过来鞠躬行礼。一年难得来一次,他嘱咐祖先们好好享用,有什么需要托梦,保佑这个家,嘴里一直念念叨叨。此时,从山林各个方向传来上坟的鞭炮声,穿透了高高低低的林子。他们也在行动了。小女孩看到斜坡高处有一丛映山红,有两朵深红色的先绽放了,于是攀上去折下来插在石碑前。顿时,坟前变得鲜艳了。钱币已烧完了,大家恭恭敬敬地离开了。他们继续往后走,前往另一些山头的埋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