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啃文书库 / 未分类 / 太乙金花秘释 / 序二,都是编的大家当故事看(1/1)

序二,都是编的大家当故事看(1/1)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回光守中第三
  从回光的概念开始,便是天地阴阳之气的凝聚,就是精思、纯炁和纯思。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超自然的神火就会出现,百日之后,火候中自然会出现真阳,就像男女交合生育一样,需要静以待之。
  金华之道完全是按照反转法来进行,这里有阳光作为主宰,其形式是日,在人身上表现为眼睛,漏出神秘的感官,比这更顺利的是无以复加。
  人们一出生就会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但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精气上升,而不是虚妄的主观妄想,回到大自然的本源,就可以以一息当一年,一息当百年的方式来修炼自己,把所有法则归于静,达到完全的修炼。
  修行次第一:聚光
  修行圣人的反照之道,实际上是要观照自己内心深处的感知,而不是一味地盯着鼻尖。
  反照不是要一直注意鼻尖,也不是看着鼻尖,更不是要把心思放在鼻尖上停留。
  反照的方法在于要将眼睛看到的地方,心思也与之一起放下,眼睛瞄一眼鼻尖,只是为了找到进入安静状态的参照点,放下自己,就像泥水匠人用线一样,给自己挂一条线而已。
  [吕祖说:人们错以为止观是神仙秘术,实际上它是佛法,只不过是佛法初学阶段而已。]
  坐禅中讲,应当以两眼望向鼻端,身体正坐并且专注于一心,佛教中称之为“缘中”,实际上只需要专注于两眼中间的平静之中即可。
  光是活泼的实物,如果将专注集中到两眼中间,那么光就会自然的涌入,不需要在中宫处特别聚焦思想。
  “止观”(定慧)两字是两个不可分离的概念,当你在念头到来的时候,切勿继续木然而坐,而是要从何处开始,从何处结束,搜索念头的起源,最后实现“回光”,即止与观的双修。
  回指止,光指观。只有止而无观,称之为有回而无光;只有观而无止,称之为有光而无回。
  为了达到内景的妙处,祖师建议学者必须首先要让身心安定下来,即坐在静室里,将双眼平视小骨处,调节气息以安抚身心,不乱看、不谈笑、闭关内息、不闻香、不听外界动静,一心系念于双眼和下丹田炁窍处,保持念力,调整气息,使心神安定稳定。
  在修炼功夫时,学者要把一心放在修炼上,每日专注、连续百日功夫(各人差异,不一定需要49天),就能看到真阳的苗头。
  回光调息第四
  吕祖说,如果我们做到守心以纯,不忘初心,且不需要外部验证,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一定的收获。
  一开始我们可能会很浮躁难以坚持,但是一旦我们了解自身的机窍,就不用担心了。
  息和心是相互依存的,心一动就会有气,这就是气化心的本源。
  因此,我们的思维很快就会产生一个不必要的念头,而这也是外呼吸和内呼吸的一致之处。
  一天有几万息,就会有几万不必要的念头。
  神明就会变得像木枯槁一样消散,所以我们如何才能没有念头呢?不可能没有念头,没有息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要以自身的病为药,这样心与息就会达到相依的状态。
  要瞩目回光,这种方法需要眼光和耳光,一个是眼光,另一个是耳光,实质上二者无异,只是名字不同,最精妙的智慧,都是一种灵光。
  修行次第二:新生
  为了定心,我们应该牢记:“用心安定,不要太过关注外界的事情,保持内心的静态”。
  这就是要把心灵集中起来,不要分散注意力,保持一个淡然宁静的心态,同时也要注意安静,入微入静,最终才能实现定心。
  修习静坐时,要使心用在内省上,不要让思绪涌动,保持清明,不让精神昏沉,并且将视线内省,耳朵内听,闭上双眼,不要让自己走向外界,也不要沉浸在内心世界中,清醒地保持静坐,不让自己昏沉。
  一旦觉得昏昏欲睡,就立即出去散步,让大脑清醒一点再坐下来。清晨有空余时间时,坐下来点一炷香是最好的选择。
  到了中午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人和事,容易让精神激动不安,轻易落入昏沉欲睡的状态。
  不一定非要点香,只要放下身外的束缚,安静地坐一会,就会感觉到清醒了,不再有昏沉欲睡的感觉了。
  (达摩祖师的易筋经里提到了,大家静坐的时候,上身保持正直,身体要稍微前倾,不要压住尾椎骨那一块,那样会很容易昏睡)
  了解回光的关键在于调息。
  要做到这点,学者必须先把呼吸变柔和,但是又不能过度注意耳不能瞩目,也不能熟睡,牙也不要紧咬。只有这样,心和息的运行才能够相互配合,坚持一段时间,不到十天,呼吸就会自动调节,心里息息相守,不再有昏沉散乱之病之苦。
  
热门推荐
足球:开局复制巅峰梅西属性 禁区之狐 从球迷到超级球星 余下的,只有噪音 篮球永不眠 篮坛:从神经刀开始 开局满级爆射,梅西求我入阿根廷 教练,我还不想退役啊 签约AC米兰后,我开摆了 转行后,我成了篮坛第一人